一名來自古巴的19歲少年維加(Alex Vega),告訴總部位於邁阿密的西班牙語媒體《世界電視網》(Telemundo),俄羅斯原先提供他們建築相關工作,後來卻把人送進烏克蘭的俄國軍隊。
由於荷蘭與丹麥是舊機進行升級,所以沿用F-16A/B型的機體,但台灣是全新製造的戰機,自然沒有必要再另開生產線,去生產舊型機體,而是是直接採用許多F-16C/D型的機體設計,這也讓台灣的F-16A/B Block 20 成為全球獨一無二的構型。如果這一批二手的舊型F-16可以如入無人之境,在烏克蘭上空來去自如,支援地面作戰,甚至還能成功擊落這些俄軍戰機,那將會再次重創俄系戰機的神話。
荷蘭與丹麥都在很早的時候就採購F-16A/B型戰機,並且在1980年代早期陸續服役,等到1992年美國終於同意出售F-16給台灣時,這批荷蘭、丹麥空軍所使用的F-16,已經服役十餘年了,必需要進行機體的延壽與性能提升。除此之外,烏克蘭長期使用俄系裝備,要把後勤維修、人員訓練、作戰準則全部換成美國所主導的北約規格,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需要繁雜的準備工作。理論上來說,俄羅斯不只擁有已經進行過性能升級的第四代戰機,如Su-27SM,還有經過大規模改良的四代半戰機,號稱性能極為優異的Su-35S,甚至是具備匿蹤能力,被視為是第五代戰機的Su-57。由於台灣還另外採購了66架全新的F-16V,兩者有不少差異,因此目前空軍稱舊機構改的機型為F-16V BLK20,新買的為F-16V BLK70。不過剛剛訪問荷蘭與丹麥,並親自坐上F-16的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透露,預計將會接收最少42架的F-16。
特別是烏克蘭的飛行員們,還是急就章在經過短暫的轉換訓練後,就要駕駛完全陌生的舊式戰機上戰場,勝算應該不大。因為以上的淵源,才會說荷蘭、丹麥的這批F-16,與台灣的F-16,其實可以算是遠房親威的關係,性能與台灣的F-16A/B Block 20在伯仲之間。2001年,他們的薪資中位數僅為台灣的25%至30%左右。
如今,他們的平均工資已升至每月65000元以上,而台灣的平均工資僅為57628元。然而,台灣的工資總額反而停滯不前,落後於這些國家。作者製作提供 由於基本工資的快速成長,這些國家經濟體的人均工資總額也快速成長,並再次以類似的速度呈上升趨勢,如下圖所示。這些國家的薪資中位數一直以類似的速度上升,而台灣的薪資中位數則停滯。
20世紀90年代中期之前,台灣的基本工資、中位數工資和平均工資的成長速度與這些國家相似,如果台灣的基本工資成長沒有受到抑制,這種成長速度也會持續下去。但是,台灣製造業利潤成長,但工資和國內利潤停滯不前,導致台灣經濟落後。
在下圖中,我們比較了這些國家的非製造業利潤,以消除主要面向海外客戶的製造業的影響。相反,由於韓國和紐西蘭的工資持續成長,其國內企業的利潤也與製造業利潤同步成長,從而使它們的整體經濟成長速度快於台灣。例如,韓國和紐西蘭的製造業工人人均製造業利潤的成長速度與台灣相同。換句話說,如果工資和家庭消費支出保持在過去水平,台灣本土企業的利潤可能會高出40%。
近三十年來,立陶宛和愛沙尼亞的基本工資成長迅速,甚至已經追上了台灣。韓國再次在2000年代初超過了台灣,立陶宛和愛沙尼亞在2010年代末也超過了台灣。愛沙尼亞的基本工資漲至24675元,明年應該會超過台灣。如下圖所示,這些國家的人均GDP都在以類似的速度上升,而台灣的人均GDP則停滯並落後。
然而,台灣隨後開始抑制基本工資成長,而立陶宛和愛沙尼亞則迅速提高工資。事實上,韓國製造業利潤的成長速度甚至比台灣還要快,這表明通過壓低基本工資來來讓製造業受益並不是最明智的策略。
注(2):其他國家的薪資中位數是用基本工資乘以基本工資與薪資中位數的比率得出的。作者製作提供 資料來源:製造業利潤(台灣、其他國家)、製造業就業人數(台灣1、2。
作者製作提供 資料來源:台灣、其他國家。國內部門在經濟中所佔的比例比製造業大得多,因此,如果國內利潤成長更快,經濟成長也會更快。同樣,我們從上圖可以看到,2000年之前,台灣的人均GDP成長速度與其他國家一樣快。如果台灣像20世紀90年代那樣持續成長,紅虛線顯示台灣的非製造業利潤將如何持續成長。作者製作提供 比較平均工資時也可以看到同樣的情況,其他國家的平均工資也有類似的上升趨勢,而台灣則停滯不前。韓國、紐西蘭和澳洲的人均GDP曾經與台灣比較接近。
我們再次看到,其他國家的人均非製造業利潤一直在以類似的速度成長,而台灣的非製造業利潤則停滯。即便如此,韓國的利潤總體呈上升趨勢,而台灣則明顯停滯。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其他國家的工資水平在快速成長,但這並沒有降低他們的製造業潛力。照這樣下去,台灣將面臨幾年內基本工資成為發達國家基本工資的風險。
注:本文中的相關圖表繪製了截至2019年的數據,以提供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造成干擾之前的總體趨勢。如今,他們的薪資中位數已成長到每月46500元以上,而台灣的薪資中位數僅為42167元。
2000年,他們的平均工資只有台灣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左右。立陶宛今年月基本工資增至新台幣28589元,超過台灣的26400元。其他國家) 確實,其他國家由於工資和國內利潤成長速度快,人均GDP也成長很快,而台灣則停滯。在下圖中,我們可以看到澳洲、紐西蘭、韓國、立陶宛和愛沙尼亞的基本工資均以類似的速度上漲,而台灣的基本工資則相對持平。
(注:台灣的薪資中位數是從2012年開始公佈的,但其成長速度與平均經常性薪資相似。作者製作提供 比較這些國家的薪資中位數時可以看到同樣的趨勢。
不僅如此,由於台灣工資停滯,導致其經濟成長停滯,並讓立陶宛和愛沙尼亞迎頭趕上。同樣,由於立陶宛和愛沙尼亞的基本工資成長速度很快,他們的平均工資也超過了台灣。
然而,在2000年之前,台灣的非製造業利潤在失去動力之前實際上與其他國家以同樣的速度成長。作者製作提供 工資是經濟成長的關鍵驅動力,因為它決定國內消費水平,進而決定國內利潤水平,從而決定經濟成長。
台灣的薪資中位數數據與其平均經常性薪資數據相似,因此本文圖表中2012年之前的薪資中位數數據,以平均經常性薪資數據作為代理,以反映整體趨勢。由於台灣工資停滯,家庭消費支出也停滯,國內利潤也停滯。作者製作提供 韓國的非製造業利潤低於台灣,這表明相對於台灣的工資和經濟,台灣企業賺取的利潤高於其需要。台灣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將於今年第三季度召開會議,討論提高台灣基本工資的幅度。
因此,本文圖表中使用的2012年之前的薪資中位數數據基於平均經常性薪資,以顯示相對於立陶宛和愛沙尼亞的總體趨勢。2000年代中期之前,韓國的人均GDP和基本工資甚至低於台灣。
作者製作提供 資料來源:台灣、其他國家 立陶宛和愛沙尼亞並不是唯一工資快速成長的國家。注(1):台灣的薪資中位數從2012年開始才公開。
但由於台灣的國內利潤停滯,其經濟相對於這些國家也停滯了。如果台灣經濟繼續以與這些國家類似的速度成長,台灣的人均GDP不應該只是與韓國持平,而應該更高(如紅虛線所示)